我的網誌清單

2013年3月8日 星期五

獨立思考談幸福-5: 「自知」 最幸福 ?

我們小時候聽到的童話故事,它們的結局經常是: 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長大後的我們也慢慢知道,王子有可能變心去找「小三」,王子跟公主也可能會因個性不合而經常吵架或貌合神離。

幸福是絕大部分人都想得到的,但:

什麼是幸福 ? 如何才能得到幸福 ?

這個主題是我覺得最難寫的一個主題,但它卻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主題。
難寫的最主要原因是: 幸福是每個個人相當主觀的認定,而且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環境或有不同剌激加入或用不同的認知角度去看時,就有可能變得完全不一樣了。

要知道幸福的觀念有多廣泛與多樣化,可以先想想下面這四種不同角度的問題:

第一: 是自己認定的幸福就是幸福?
以不丹王國( the Kingdom of Bhutan)來說,她曾經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國家(有些說是最幸福的國家),但現在不丹開放觀光以後,就有很多不丹人不會像以前那麼快樂了。以前的人民覺得幸福,是沒有跟其他國家的人比較(因為資訊不足),一但知道外面世界帶來更多新奇與方便的事物時,在想要擁有更多的慾望與自己實際收入的比較後,很多不丹人民也不再自我認定那麼幸福了。


第二: 還是要跟別人比較過後的幸福,才是幸福? 如果要比較,跟誰比? 比較那些?
跟古時候的人比起來,現代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過得都比以前的皇帝或國王(王后)舒適多了。例如,以前的皇帝也無法在夏天吹冷氣,而且家裡有冰箱可以隨時吃冰。想出國可以搭飛機,幾小時後就可到達其他國家等等。但現代人有覺得比較幸福嗎?
很多心理學家做過的幸福感比較實驗的結果像是: 如果鄰近國家的人民平均收入是你的十分之一,你會覺得很幸福,再加上如果你是住在高級社區,而社區內的收入是全國平均值的二倍時,也會覺得幸福。但如果你住的社區裡所有其他人的收入都比你高二倍以上時,你在你社區裡,你就會覺得你是你社區裡最不幸福的人。


第三: 幸福是目標? 還是過程? 還兩者兼俱?
中國人與台灣人的傳統觀念中經常有教人在年輕時多努力,而把幸福的目標放在年紀大的未來,就像很多人講的「退休後可以享清福」。我認為這種觀念是除了受到儒家敬老的觀念影響外,中國百姓長期處於貧窮的狀態下也有相關。所以造成在古老中國的家族中,一個能夠活得比較久的長者(當時平均壽命都很低),不用再付出勞力去工作而且又有兒孫滿堂盡孝道,而且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最重要,說話份量也最重,所以讓人覺得這樣子的生活才是最終的幸福目標。
但很多國家的人民是比較樂天(例如東南亞的印尼與南美洲的人民),比較重現即時享樂而不會像台灣人的重視儲蓄。但這些國家的人民在年紀大時,有比台灣人幸福嗎?


第四: 幸福就是一直活在平安、無憂無慮的生活環境中嗎?
很多宗教會談到最終幸福或絕對的幸福,也有描敘一個好人死後上的天堂或天國(極樂世界),是個什麼樣的世界。如果所謂的「天堂」就是每天做「沒有冒險」的事,沒有起伏也沒有驚奇與意外,不用擔心與計劃任何事情,這樣的一生就是幸福嗎? 這樣的生活是不是跟寵物的生活方式一樣的呢?


我這篇是以中文來寫,但以獨立思考的角度去談幸福時,國際語言英文對幸福的解釋也要考慮進去。例如在國際幸福日時,又一定會有新聞媒体去報導一些國家所舉行的國際幸福日的相關活動。
但幸福在英語世界的國家是怎麼做解釋的?

幸福的英文是 Happiness。最簡單來說,幸福就是快樂,可以講發生事件當時的感覺,也可以講自己長期以來的感受。所以外國也有很多人知道分享是快樂,助人是快樂,活在當下也是快樂。

如果快樂就是幸福,那以科學的角度來看,快樂在腦中是發生了什麼事?


我們都知道在很多情形下,當人們感覺很快樂或興奮時,可以讓腦中分泌多巴胺(dopamine),



多巴胺(dopamine)路徑示意圖


例如: 年輕人參加偶像的演唱會時的興奮與狂喜。

但不止在這種很亢奮的情境下,大腦才會分泌多巴胺。如果一個喜歡古典音樂的人,當他(她)在聆聽交響樂時,腦中也是會分泌多巴胺的。

我在年輕時就常想一個問題: 為何一些中老年人總是喜歡一直聽同一個曲目那麼多遍,還都不會覺得厭煩?

所以,我自然會聯想到一個問題: 年輕人聽搖滾樂的那種興奮的快樂,跟中老年人經常重覆聽同一個經典名劇的快樂,是否是相同的多巴胺?
到目前為止,我沒有找到有做這種比較的科學實驗。

但我想把快樂先簡單的區分成二個種類來看。

第一種快樂_興奮的快樂:
我想很多讀者有參加過很多大型歡樂聚會(party)如: 跨年煙火,畢業舞會,搖滾巨星的演唱會,甚至參加世界盃棒球賽、NBA藍球的決賽現場等等。當你置身於現場熱血沸騰的情境,如果再加上你支持的球隊獲得大勝時,那種快樂會在人的大腦內分泌大量的多巴胺,讓人一直想要一而再的嚐試,連多年後的回憶也能再次重現當時的快樂回憶。

第二種快樂_心靈感動的快樂:
很多讀者也應該有聽過非常動人心弦的歌聲。雖然每個人對抒情歌或古典樂的喜好不一定相同,以台語頂級歌手如"江蕙"(我唯一認同住在台灣的所謂「歌后」),國外頂級歌手如Cerlin Dion、或甚至是古典歌手如Andrea Bocelli,如果你非常喜歡他們的歌聲,當你在聆聽時,你也是覺得很快樂的,你的大腦內也有分泌多巴胺的。

如果兩種快樂你都有經驗,我相信你很清楚這兩種快樂的感覺是不同的,所以在大腦內發生的事也是不同的,所以就算現在科學家只能說明兩種快樂都有分泌多巴胺,但一定有其他因素也有在其中,而造成這兩種快樂的不同。

不同快樂的因素不是我討論的重點,重點是那一種快樂比較能持久。
很多人的經驗都知道,第一種的會比較強烈,而第二種會比較持久。

很多心理學研究與實驗都知道,第一種強烈的興奮與快樂,通常會變成類似上癮的現象。 就像很多藝人、名人或影歌星,經常是生活在開party的歡樂日子中,但相同日子過久了後,卻經常想要找到更high的快樂,而經常最後就會跟毒品有關,因為平常的任何party已經沒有能夠到達像毒品一樣強度的high(剌激)了。

所以,談到快樂,不管是科學界或宗教界或哲學界所提倡的快樂,都比較像是上面講的第二種快樂,是屬於比較持久的快樂。


一般人都常會認為,有錢後就會有持久的快樂與幸福。

但變有錢後,就一定會幸福嗎?
我的答案:
不一定 ! 就看你本身對財富的觀念到什麼程度。

財富的駕御就像開車、開飛機一樣。當你沒有駕御的能力而坐上駕駛座時,你是相對危險的。如果你本來就不懂如何賺錢,而你卻突然擁有一大筆錢,你可能到最後不僅沒有得到幸福,還可能失去原來的朋友或可能會因你的財富而招來殺身之禍 !

你以前如果有往這方面去想過,就可以從很多社會新聞看到實際的例子。
原因很簡單,因為你如果原來不是有錢人,你週圍的人也大部分都不是有錢人。如果你突然變有錢了,而且你還跟原來的親戚朋友繼續來往,你又想使用你的大筆金錢來享受快樂,你的親戚朋友就會注意到。結果他們不是一直來跟你借錢,就是想從你這邊得到好處,或是對你的財富產生貪念。人的各種貪婪、忌妒、猜疑等等人性的醜陋面就會一直在你的周遭出現,你如果沒有足夠的智慧去處理這些事,你就得不到原來預想的幸福。


人是群体動物,所以絕大部分的人不會離群索居而又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人是要分享後才會感覺更快樂、更幸福。許文龍先生在他的「零與無限大」這本書裡就有提到這種分享的觀念。
許文龍先生用他的「釣魚哲學」來舉例,如果一起去釣魚回來的人中,只有他一個人釣到很多魚,但其他人都沒有釣到時,這樣他並不會覺得快樂,因為不能分享快樂。只有在大家都有釣到不少魚時,大家都能互相分享釣魚時的快樂,那才是真正的快樂。
財富也一樣。就算大部分人無法做到像許文龍先生的利潤分享(包括員工、供應商與客戶),但如果你能把你不算多的財富分享給有需要幫助的人時,你也會覺得很快樂。台灣不久前就出現一個有愛心的名人"陳樹菊"。陳樹菊在台東賣菜,多年來捐款行善近千萬元,獲得富比世(Forbes)選為亞太地區傑出善心人士。她不能算是有錢人,但她是真正懂得分享而得到快樂的人。



真正的幸福感或終身持久的快樂,都是必須要個人內心擁有充實感與成就感。

其實,上面這句話,就是我對「什麼是幸福」或「如何得到幸福 」所給的答案。

我認為幸福的人生,不是一生都過得很平順或者不用去煩惱任何事情。我認為人生並不是像活在「天堂」或「極樂世界」的日子後,就會擁有持久的幸福感覺。
人生是要活得精彩,也就是要能去体驗人生中的各種喜、怒、哀、樂、忌妒、猜疑等等人性自然的反應,再慢慢由生活的歷練中學會如何去寬恕、信任、感恩後的幸福感受。
很多宗教的虔誠信仰者也有体會到這種程度的幸福感受,但有獨立思考的人不用特別去信仰任何一種宗教就可以達到這種幸福感受,其中最大的因素就是要「自知」!

「自知」就是一般人常講的「人貴自知」。但不是單單了解自己的個性或喜好而己,而是你要知道你自己的目標後,加上考量你自己的能力,你自己所處的環境與時機下,你可以做的最佳選擇。

我很同意有人說過: 幸福就是把上帝給你的牌,你盡全力把它打到最好。

一件你想要做到的事,你已經盡最大的努力去做了,而最後得到的結果並非你原先的預期,但是,這就是你可以得到的最好的結果時,那就接受它吧! 真心誠意的全心接納這個結果。

要做到是很難的,我知道。
事實上,這一篇不止是獨立思考的進階篇,而是高級篇了。我整個獨立思考的部落格就是要讓讀者用獨立思考的精神去找到自己的天賦與熱情,去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天地,去實際走過專屬於你自己的人生軌跡。
而我自己也是還在前往幸福的道路上,邊測試、邊選擇與邊享受。


如果讀者是我部落格的常客,就可以跟我之前的 "獨立思考之往夢想前進系列" 的四篇文章去做對比。我認為,夢想與幸福的追求,都要先做到「自知」。
我對獨立思考的定義(並且與批判性思考做的比較),就是把「自知」提昇到比批判性思考更高層級的境界。

對於「自知」,我也建議讀者可以從「需求層次理論」去思考,去幫助讀者的自我了解。

需求層次理論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是由"亞伯拉罕 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
他提到的需求有從最底層的生理需求(身體基本需求)到最高層的自我實現的需求。

 

 
需求層次理論示意圖


例如「吃」是屬於最底層的生理需求,但如果你真的很喜歡美食,而且願意將「吃」做為終生追求的事業時,把食物的品嚐或烹煮做到大家都公認你是美食家或美食主廚時,你就已經從最底層的生理需求到最高層的自我實現需求都達到了,你就會達到那種持久的快樂,你就會感到真正的幸福。


最後,我用二個發生在我週圍且與幸福有關的真實小故事,分享給讀者。

我曾經在很多公司工作過,在曾經工作的前後二個公司的同事中,有遇到二個相似情境的故事,但二個故事的主角卻用不同的態度去處理這相似的情境,而有不同的結果與幸福感受。

第一個主角是台灣女生,嫁給一個客家人。他的公公婆婆在家裡都是經常講客家話(客家話是相當接近廣東話的一種方言),但這個女主角不會講客家話。與公婆住在一起的日子,經常要去適應公婆的生活習慣與不同的價值觀。這個女主角雖然不會講客家話,但卻很喜歡吃客家菜,而她婆婆也很會煮客家菜。因為這個女主角的個性比較有自己的主見,對於婆婆的想法不一定能夠接受,婆婆講的話不一定會全部照做。結果日子久了以後,婆婆雖然都會講國語與台語,但開始故意在家裡都只講客家話,而這個女主角慢慢覺得自己被冷落與排斥,因為明明在晚餐時間,婆婆在自己與老公的前面是在講自己的事,但因為自己聽不懂客家話,所以不敢直接問,就等到睡覺前再問老公。但老公是個很孝順的兒子,不願意把婆婆講的話完全照實的講給自己聽,結果日子久了之後,發生的誤會就越多,老公也開始對自己與婆婆間的問題沒有耐性,後來造成自己必須帶著二個女兒搬出去租房子住,不然就無法再繼續這樣的生活了。

第二個主角跟第一個主角有著極為相似的情境,一樣是不會講客家話的台灣女生,嫁到平常公婆都講客家話的家庭中。剛開始的婚後生活跟第一個主角是幾乎一樣,這個女生的生活不是很快樂。有一天,她知道婆婆很會煮客家菜後,突然改變原先看事情的角度。開始學習烹煮原先不是特別喜歡的客家菜,但因為她內心想著,自己的老公也很喜歡吃婆婆煮的客家菜。在某個星期日的早上,因為公公想要吃某一道客家菜,公公要請婆婆煮這道菜來吃,這個女主角就趁這個機會,也大聲呼應叫好,她說她也很喜歡婆婆煮的這道菜。剛開始婆婆有點不大相信,但後來被這個女主角的熱情與一連串的稱讚所征服,婆媳兩個人破天荒的一同去市場買菜。從那時候開始,婆媳之間的關係開始由互相的猜忌與不信任,變成有點像是親密的師徒關係。媳婦越來越知道婆婆的個性與喜好,也懂得在最適當的時候給婆婆讚美(不管是在烹飪或其他方面),整個家庭的良好互動也影響了下一代的人格特質與學習態度。我覺得真正的幸福就在這個女主角的身上發生了。


附註一: 我是男生,以上兩個故事都是在辦公室的午休時間或其他比較空閒的辦公室時間裡聽到主角自己跟其他女生聊天時所說的。上面的第一個主角事實上是我後來公司的同事(也就是第二個主角的故事先發生),我故意用這樣的寫法會比較有清楚的對比。

附註二: 本來台灣社會已經慢慢變成小家庭制(年輕夫婦與公婆不住在同一戶中),所以婆媳關係就比較不嚴重。但最近幾年,年輕人因為收入變低而物價相對變高的狀況下,在結婚後需要跟上一代同住來節省生活開支時,新的婆媳關係就會變得相對重要了(對幸福感來說)。





後記: 我在TED看五年已經看超過1000個演講了,其中跟快樂或幸福有關的演講也不少,我選其中三個不錯的演講介紹給讀者,因為部分內容也跟這篇文章的某些觀點相同。

紹恩.阿克爾:優質工作的快樂秘訣

Paul Bloom:快樂的起源

丹尼.吉伯特問: 我們為什麼會快樂?

2013年3月3日 星期日

獨立思考談幸福-4: 「小確幸」的危機 !?


何謂小確幸?
有人覺得活在當下,就是幸福。
因為很多人認為欲望是無窮盡的,一直看到別人有比較好的事物,自己就想擁有時,這種比較的心態就是會造成不快樂,不幸福。
所以把握與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即使是微小的,但卻是個確實又可把握的幸福,只要這樣想,也是會感覺幸福的。
我想很多人對「小確幸」這三個字,會有這種相似的解讀。

但我常會對「小確幸」跟「溫水煮青蛙」做聯想。

這也是我為什麼會寫出前三篇文章,又是認為現代人養寵物是自私,又是提醒全球暖化正在發生,就連常用facebook或Line的使用者或有愛看「甄環傳」的讀者也一起批評了。

活在自己認知的幸福小世界,不是不好,只是當周遭環境已經出現大問題的時候,你要警覺起來,要緊張起來。就好像大家坐在同一條船上,有人發現船底有破洞了,跑來告訴你,你就要立刻從幸福的小世界中警醒過來。


當太多人都沉浸在這種「小確幸」的觀念中時,社會很容易被有心的政客操弄。

當大環境不好時,人們還是要過生活,有個「小確幸」就當然更可以撫慰人心,讓人暫時跳出現實的無奈。但人的性格有很多種,不是每個人都是想要「小確幸」的性格。有些特定的環境下,當大部分民眾的認知方式與思考方式都很接近時,少數極會煽動群眾的政客或野心家,就可能把國家或全世界帶入一場大災難之中。

如果不相信,想想看在歷史上,以德國人的理性與紀律也會在特定的時空與環境壓力下,一個希特勒的出現,而去做出殺害數百萬猶太人這種事。


再想想大陸的十年文革與紅衛兵批鬥自己父母這種事。

再想想日本在大陸進行南京大屠殺這種事(日本政府至今還不肯讓日本百姓知道南京大屠殺這個事實)。

我有收集希特勒的紀錄片(由德國人拍的),也有毛澤東與文化大革命相關的紀錄片。我本來對歷史並不是很熱愛,對我來說,會去看與收集這麼沉悶與沉重的影片,就只是純粹好奇當時的時空環境,為何可以讓許多人去做出這麼不人性的事出來 !


再想想看,歷史距離自己很遠嗎?


看看最近日本回鍋的首相安倍晉三與日本國內軍國主義勢力的抬頭,再想想大陸與南海各國的主權爭議與釣魚台的主權爭議。 難道真的都不會擦槍走火嗎? 人性有很容易改變嗎? 一般人民的獨立思考程度已經高到不會被政客或野心家所煽動嗎?

你活在自己的「小確幸」世界中,真得不會受影響嗎? 難道你不是身在這同一條船上嗎?


災難常發生在大部分人都過份樂觀,把周圍已經出現的不正常、不合理現象都漠視,繼續關注自己歡樂的時光。

當美國次貸海嘯發生的前幾個月,很多不合理的現象已經出現。例如當時在美國有很多人明明沒有能力買房子,但房貸公司卻為了高額的業績獎金,主動幫一些低收入戶或失業民眾辦理全額貸款,讓他們也可以買房子,然後再用過去幾年的房價漲幅走勢圖去安慰他們,他們買的房子,以後也會漲價的。然後那些相信房貸公司而買下房子的民眾,的確是有過了一小段的幸福時光,但後來幸福不知何時溜走了,而在某一天的早晨,從大門走進來的,是永遠都無法償還的高房貸災難。

我住在台灣,我為什麼會知道?
我有收集很多紀錄片,關於次貸海嘯相關的影片,我有收集很多了。願意花時間去看看歷史災難的人,就會在這個資訊發達的網路世界中,找到歷史教訓與警惕。
只願把注意力花在自己身上或自己的小狗或自己的小孩與家庭時,當災難發生前的警訊出現時,就比較難以注意到,而只能在災難來臨時,驚慌失措。
高房貸災難的歷史不止發生在美國,西班牙在房價高峰時,也是房屋貸款可以貸到當時已經相當高房價的120%(銀行或房貸公司當時的說法是: 這個比房屋現值還多出來的20%,是給新房屋裝璜用的)。

以現在清醒的你,當然會覺得當時美國與西班牙的房貸狀況很不合理。
但如果讀者是住在台灣,台灣人民平均收入已經超過十年沒有漲了,但北台灣房價已經漲到那裡了?
這樣的現狀是合理的嗎?
我做過房屋仲介的專業經紀人(也就是業務員),我也知道要在這種時刻,對於想買房子的客戶,我要用什麼理由去說服對方。


換個層面與換個角度來想。

如果你是女生,你想將來要結緍生子(或已婚且生子了),在現在資訊的快速連結,而且電視與網路媒体又一直用不同的資訊與不同的價值觀,來整天轟炸與潛移默化你時。
想想看,如果你自己不願意在這複雜又多元的世界裡有個清楚的方向或穩定的價值觀,你就很容易被影響。(有看過上一篇文章中介紹的 "主題之夜_電椅大風吹" 影片的讀者,就比較有深刻的感受)。
再想想看,當你自己沒有找到自己的熱情與天賦,你有部分責任。但如果你要生小孩,卻又只願意躲在這種「純淨」的思考模式中,你的小孩要找到自己的天賦與熱情就比較辛苦了。也就是說,你小孩要在未來更複雜、多元與多變的世界中,靠自己去摸索自己的熱情與幸福,你除了無法幫助他(她)外,更有可能延誤了他找尋自我的起始點(因為你用你的價值觀去教育他,你用你只注意身旁小事的「身教」去影響他)。我相信,你絕對是愛你的小孩的,但如果你平常不願意深思更多,就會有這種自然的結果。


再舉個例子並且換個角度來想。

愛因斯坦在成名之前,很多人也是看不出來他有什麼特別厲害,甚至有人會認為這個人的個性實在很奇怪。你有想像過嗎? 如果愛因斯坦在還沒有成名之前是你公司的同事,而且就坐在你旁邊,你會知道他將來是個偉人嗎? 如果你有讀愛因斯坦的傳記,有些傳記就有提到當愛因斯坦還在瑞士專利局當個技師時,他的主管當時也不認為愛因斯坦有多了不起,但等到愛因斯坦去蘇黎世大學當了副教授時,這個主管看到愛因斯坦竟然可以跟居禮夫人平起平坐的出席會議時,才驚覺愛因斯坦原來是個這麼不簡單的人物 !

人們在當時比較單純的時空環境下,即使是像「偉人級」的愛因斯坦就出現在自己的生活週遭,一般人就已經不容易去注意他的天賦線索,更何況在現今資訊爆炸與價值觀混亂的現代 ?

那如果你的小孩真的就是某方面的天才呢?

有句話說: 時間在那裡,成就就在那裡。

當你的注意力或觀念跟「小確幸」一樣的話,你對外界其他的資訊就了解不多,當你小孩某一天有天才般的表現出來時,尤其是比較「隱性」或未被歸類的天才類型時(「顯性」與「隱性」天才的區分與說明,可以看我的另一篇文章_"獨立思考之往夢想前進系列-2:了解自己"),你就無法及時發現。
你的小孩命運與未來的成就與幸福,其實有一部分是你在影響的。


如果你是女生或已經身為母親,看到這裡會覺得很沉重嗎?


轉換個心情,換個主題討論。

關於這個系列的前面文章有提到的還有養寵物,有常用facebook或Line的使用者或有愛看「甄環傳」的讀者。

首先是「甄環傳」
如果你是上班族,而你又喜觀看甄嬛傳而覺得心有戚戚焉,好像劇情是在講你們公司內部的辦公室情境,我會覺得除了你自己心態要修正外,你可能要考慮換到比較有國際競爭力的公司了。

為什麼?

對於愛看「甄環傳」的評論,我想已經有人寫得相當好了。
顏擇雅(雅言出版公司發行人)在台灣「財訊」雜誌的414期中的「當甄嬛遇上桑德爾」文章(在Google/Yahoo也都可以查到),就有提到他的觀點,我就非常認同。台灣的很多中小企業主與上班族都有必要想一想自己公司的辦公室文化與自己(或公司整体)國際競爭力的因果關係。


至於常用facebook或Line的使用者,我會建議讀者去看一個非常好的演講。

這是在TED找到的,演講影片連結如下。
http://www.ted.com/talks/lang/zh-tw/sherry_turkle_alone_together.html


看完這個TED的影片後,我讓讀者去想想看,這個影片雖是在講facebook或Line的使用者,但跟養寵物的心態有相關嗎?
那facebook或Line的使用者與有養寵物的人,再加上「小確幸」的心態是否有相同的源頭?
如果有,源頭是什麼?


這一篇已經是獨立思考的進階篇了,所以就會有各種不同層面的事件與觀念的交互影響。現實社會中看到的事件都已經變得比較複雜了,但其實讀者平常如果有在關心國外新聞與獨立思考各種生活事件的交互影響,就比較容易找到事件的發生根源。



附註:
如果讀者有去看過學數學有什麼用」文章,而且對我故意在文章最後留下的一個推論題還有興趣,這一篇的寫法與主要重點是該推論題的第二個提示。